沿革一:从绢罗到马尾罗、头发罗。
安平丝网源于安平县生产的绢罗,原材料蚕丝。主要用于筛底。生产设备是小型脚踏木制机,放在农村屋内土炕上织绢。生产工艺是经线(蚕丝)、纬线(蚕丝)掏综、装杼、接头、上机,然后双脚踏动,机中的经线随脚的动作上下交叉,手持梭随脚的踏动来回传送,放进纬线,再以杼磕紧,循环不已而成绢罗。绢罗的品种规格,按宽度分主要有:1.2市尺、2.2市尺、3.4市尺,密度主要有30目、48目、140目。
据史料载,明弘治元年(1488年),安平县唐贝村有织绢者6户,织机6张。安平县由于滹沱河水经常泛滥,庄稼欠收,绢罗加工成为安平百姓重要生计手段,促进了织绢业得发展。民国元年(1912年),县内已有织绢村70余个,年产绢罗14万匹。到民国38年(1949年),发找到130个村,年产绢罗则达90万匹。随着马尾罗、金属丝网的兴起,绢罗加工业逐渐衰退。
安平绢罗制作精细,优质耐用,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信得过的质量深得用户的赞誉赢得了市场。光绪二十六年《深州风土记》载:“安平之绢皆一境独胜,如此比者不能多也”,又载:“安平故以绢利著闻,卷行欧美矣”。近则外国远商入市······”可见在数百年前,安平绢罗已颇有盛名。
随着绢罗的发展,马尾罗(罗底原料是马尾)也相继问世。马尾罗起初主要用于每家每户筛面、筛糖等。过去全国各地叫卖“张马尾罗”的大都是安平人。后来马尾罗闯入了服装行业叫马尾衬布,是高档服装的上等内衬,其柔性,弹性,挺括度均优于其他衬布。再后来发展到工业用途,叫工业装饰马尾布,具有外表美观大方、爽滑挺括、透气性能良好,特别是耐磨、耐水洗,使用愈久愈光亮等特点。可用做高档沙发、高级轿车的靠背、座套,高档手袋、银包、文件及各种软手提包等面料。马尾罗主要有1.8市尺的大白罗,1.65市尺的便粮罗,1.05市尺的小白罗、花罗,0.9市尺的小底罗等。
马尾罗的生产先是将马尾按黑色、白色、灰色、花色四种分色择出。把马尾放在锅内用水加碱或洗衣粉煮,再用清水洗干净。白色的马尾如用碱洗后,还须用肥皂水打洗一遍,以防其变黄。把水洗后的马尾在阳光下晾晒或风干,然后在钉板上把马尾梳理通、打成捆、上铡刀铡齐。
生产马尾罗的设备起初和织绢机一样,小型木制脚踏机。织罗过程是:将织机的综线装入杼内,每40根左右拧为一缯,然后将马尾续在综线上,叫续头。续好后为径线,每20根左右为一绺,在尾部打结,即挽成疙瘩,再把铁梃杖(铁棍)穿入结内,分匀,把腰袢绕腰挂在梃杖两端,拉下机杼,脚踏动踏板,经上下分开;右手持捆上马尾的篾梭,插入分开的经马尾内,左手抽出一根马尾入经中,用力拉下机杼磕紧,这样反复动作,编织成马尾罗,然后压平。
马尾罗的问世,使安平罗底分为黑货(指的是黑油油的马尾罗)、黄货(指的是金灿灿的绢子罗)。罗业在盛行时期,除本地商贩在各地设点销售外,各地客商也纷纷来安平建立收购站,仅天津在安平设收购站多达30余家。东北、蒙古等地也不断运送马尾来安平销售或加工,使得安平罗业来料充裕,畅销门路宽广,罗业蒸蒸日上,相应地带动了安平百业俱兴,市场上人来人往,有山西、山东、河南的,远方的客商川流不息,人声鼎沸,好一派兴旺景象。
随着马尾罗的兴盛,头发罗(原材料为头发)相继问世。据史料载:民国元年(1912年)生产头发罗的织机45张,年产78600片。到1966年头发罗的产量已和马尾罗持平,都是360万片。由于头发来源的紧缺,1972年,头发罗生产全部停顿。
鬃尾业的发展促进了马尾罗的兴旺。据史料载,明弘治十七年(1504年),安平城东王哥庄(现王各庄村),护驾林(现可胡林村)两村已有鬃尾加工户六七十家。清及民国时期,鬃尾加工村多设有取货屋,专营鬃尾收购与运销。可胡林村双兴号可贺明与天津安利、德记洋行联系开始鬃尾出口业务。《深州风土记》载:“外国远商入市,马尾、猪牛毛毛物四面至,而县城要其冲,商贾人以毛绢故不穷······”说明当时的鬃尾交易已有外商介入,安平城是鬃尾交易的重要集结地,安平的鬃尾加工亦相当活跃。民国后至七·七事变前,鬃尾行业仍有一定发展,外地商贩频频活动于境内,游动或设点售购生马尾及马尾罗底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鬃尾加工业基本停顿,至抗战结束后始又恢复。建国后,除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鬃尾个体加工收到限制外,其它年份的生产基本处于稳步增长状态,为县内仅次于丝网行业的又一重要行业。